中共湖州市委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0-11-06 分类: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策部署,结合湖州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策部署,结合湖州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通过培育创新主体,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转化创新成果,繁荣创新文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湖州建设成为创新型产业突出、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人才汇聚,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和知名品牌,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起引领作用的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

2.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湖州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具体目标是: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市本级和各县区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4.5%和3.5%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20%以上;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0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达到200家。

——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达到2000件以上,授权量年均达到1000件以上,每万人拥有专利量4件以上,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10个和8个。

——引进以大院名校为背景的创新载体10家以上;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0家;全市人才总量大幅增长,达到26万人以上,人才密度达到1000人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000人,技能人才队伍达到17万人。

到2015年,建成科技强市。到2020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成为杭湖宁发展带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跨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二、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开放型创新体系

3.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对达到规定比例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给予适当奖励。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在技术开发、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以及技术开发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

4.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支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建立可靠的技术依托。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发明专利产业化成效显著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予以重点支持。加大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纳入国家科技计划的企业研发项目和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专项的项目,地方财政给予配套支持。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向其他企业开放,增强创新资源的外溢效应。

5.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功能。鼓励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原始性创新。鼓励高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和外地院所合作共建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进一步推进完善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发展,加快湖州农科院、科技情报所、林科所、环科所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鼓励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兴办科研机构。

6.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科技计划分级分类管理,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推行和完善招投标制、合同制和课题制。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行重大项目监理制,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一园三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长兴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南浔特种电磁线、德清生物医药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发展一批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市、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投入、关键技术引进的贴息或补助,以及重点项目的奖励等。列入国家和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建设计划,用地指标由市优先安排解决。新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该项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超上年基数市得部分,前2年全部补助给企业,第3至5年50%补助给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应交所得税超过上年应交所得税的市得部分,前2年财政补助100%、后5年财政补助50%,其中对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基因工程产品的企业,前5年补助100%、后5年补助50%,实施期限从认定当年起计算。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积极引进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国外高新技术大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外资企业给予奖励。外资企业被省认定为“双密企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享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分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经营期5年以上的,经申请核准,除退还其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的40%外,再按市得部分的30%补贴企业。对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企业,经营期5年以上的,经认定、批准,全部退还其再投资利润原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外资项目企业,经市政府批准,在要素价格、审批办证等方面,可“一事一议”。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符合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和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

8.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水平。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嫁接改造。政府核准或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国产化及升级改造等项目。

9.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农业科技攻关,实施生物、信息和现代农业工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与良性控制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开展数字农业、新型农用材料、现代农业机械、电子化农业装备、农业智能化设施等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运用先进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力争在种子种苗、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等技术领域有新的突破,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完善新型的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推广网络,鼓励农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基层信息网络,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信箱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企业、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科技型农业企业享受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农业创新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

10.加快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建设生态市,组织实施卫生、防洪与防震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创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科技示范基地,重点建立生活和工业垃圾焚烧处置基地、农业固废的再利用研究基地,建设农业水源污染防治示范区、节水防污科技示范基地和县区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开发推广一批清洁生产技术、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技术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大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以人口健康、公共安全为重点,组织实施生物制药技术、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毒品检测、监测等侦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四、加快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11.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以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的科技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以省级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科技公共创业平台。进一步建设南浔木业检测中心、织里童装检测中心和市生物医药检测中心等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依托产业,整合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各类创新载体和资源,建立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采取各种形式,积极与周边城市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区域创新平台。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鼓励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考核。经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享受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对入园进行“孵化”的企业,从营业之日起,3年内免收行政性费用,获利年度起2年内企业所得税市得部分给予100%补助。

13.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建立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凡向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超过其累计担保额70%以上的信用担保机构,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基金。积极引进境外风险资本,鼓励境外资本成立独资或中外合资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优惠政策。市和县、区财政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14.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和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大院大所、大企业联合共建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或组建公司制企业。对引进的各类研发机构在建设资金、土地征用、人才引进、项目落实和规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进一步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湖州市场”,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供服务。举办各类论坛、学术交流和科技经济合作洽谈活动,促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

1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创新专利管理政策体系,建立专利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形成国家、省、市、县区专利示范企业梯次,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把获取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专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专利申请资助、专利成果产业化、专利示范试点、专利宣传培训和专利工作先进等奖励。不断完善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16.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鼓励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形成优势产业事实标准。大力实施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标准化。

17.鼓励争创自主品牌。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加大名牌扶持与激励力度,大力培育驰名商标、著名商标。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推进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发展,着力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知名品牌。

六、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8.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申报科技项目不受指标限制,优先安排。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人才。积极依托大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各类创业中心、科技园区的培训资源,建立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实践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高起点规划职业教育,优化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各类适用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软件等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

19.加快创新人才的引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开设“绿色通道”。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包括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师。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推行特聘专家制度,依托各类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引进高级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等费用,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列入成本。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湖创新创业,建好湖州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突出创新团队、核心人才引进。

20.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采取期股、期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允许科技人员以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通过合约明确投智者和投资者各自享有的专利发明权益。继续实施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实行重奖的制度。对获得国家科技奖的科技工作者,给予配套奖励。

21.加大科技普及力度。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比例,到2010年,市和县区财政科普活动经费分别达到人均0.8元和1.2元以上。经认定的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可按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科教资源,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科普教育。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